close
當我們在選購咖啡豆時,廠商通常會透過文字的描述或風味輪來呈現咖啡的風味、入口時的氣味,中段的酸度與醇度和尾韻的甘苦味。
 
在20世紀末約1990年,葡萄酒和威士忌的風味輪被設計出作為品酒師之間溝通的文字,1995年Ted Lingle則設計出咖啡風味輪(Flavor Wheel),這兩種風味輪有著相同的使命。
 
就是讓專業的品嚐者之間能有明確的文字可以溝通並定位這產品。

Flavor Wheel.jpg

但這風味輪仍有許多需被改善的問題。
 
例如:描述某種果香,這果香是野生的果香還是溫室裡的果香,是哪種環境下生產的果香,確實很難定義。
 
又例如:帶有煙燻,是核桃木煙燻味還是檜木煙燻味,或是煙草的煙燻味,可變的因素太多,無法真正貼切的形容。
 
再者,每位杯測師平時所處的環境與日常飲食也會左右咖啡風味的定義。
 
例如;生活在都市與郊區的杯測師對於[花香]、[草本]等自然的風味會有不同見解。
 
素食與葷食的杯測師對於[烤培]、[辛香]等食物的風味也會有不同見解。
 
 
嗅覺、味覺的分類是因人而異,這是一項非常主觀的科學,至今SCAA仍在透過更多的實驗為此定義更合適杯測師與一般民眾熟悉的風味。

coffee and smoke.jpg

我想表達的不是不要參考風味輪。
 
而是建立自己的風味輪並從自己平常所接觸的味道開始。
 
當品嘗到一款咖啡時,別急著從廠商給你的文字味道去找,而是去回想你曾接觸過的風味與這咖啡有哪些類似。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對於風味一定會有所不同,不用去附和別人的味道。
 
重點是自己喜歡,喝了會有滿足感最重要
 
 
 

 

 
arrow
arrow

    bowgos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