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般熟悉咖啡的饕客們,都會詢問咖啡豆的生長海拔高度,並且依照不同高度調整烘培深度。或是藉此判斷咖啡本身的好壞!
確實!
天生的生長的環境與果實有著正相關,也深深影響豆子的風味。
 
但再深入探討與咖啡豆生長的正相關變因卻不只有海拔高度,
還包含日照時間、環境溫度與濕度、日夜溫差、土曩素材、降雨量,甚至經緯度,這些變因是天生的,但部分是可逆天。
例如透過遮陰樹或溫室,即可調節那些變因。
green house.jpg
 
我們在更深入探討「經緯度」和「海拔高度」這兩種變因所造成的結果。
不容懷疑的是咖啡本身適合栽種的經緯度是南北迴歸線之間,稱之為咖啡帶
為何咖啡非得在這一區域種植,因為這區域能提供咖啡樹所需要的充足陽光和雨水。
 
解釋了「經緯度」後,再來討論為什麼要種植在有「海拔高度」的山坡地呢?
我們先了解咖啡的起源,最早出現咖啡的地區是非洲的衣索比亞,這地區素有「非洲屋脊」之稱,全區2/3皆在海拔2500~3000公尺,剩下1/3為沙漠和半沙漠。

old man and coffee.jpg

當13世紀,衣索比亞入侵葉門,將咖啡帶入阿拉伯世界,最後由阿拉伯世界發揚光大,並藉由大航海時代傳播到世界各地。
我們再來看看葉門的地理位置,全國土皆在山地和高原,不到3%可耕作,試問這外來種-咖啡是會種植在這不到3%的耕地還是97%的半山腰呢?
從咖啡的起源我們可以看出來早期會將咖啡種植在山坡地並不全然是因為咖啡本身適合這樣的環境,而是只有這樣的環境可以種植咖啡。
隨著基因的演化和突變讓咖啡樹適應山坡地的間歇性大雨和烈陽、不長的日照、良好的排水、濕度高的環境。
 
再將場景拉回台灣。
台灣的咖啡最早是英國人從馬尼拉帶進台灣,真正大量種植是在日據時代,地點則選在台灣南端屏東恆春一帶。
隨著全球農業發展的進步,已經讓很多不可能都化為可能。
農作物的栽種不再受到環境的絕對影響,但卻受到更大經濟成本考量而左右。
這邊我們不去討論山坡地與平地種植在經濟層面的影響。
我們單就咖啡本身的特性分析平地與山坡地的種植差異。
 
 
arrow
arrow

    bowgos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